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首条黑灯产线在四川德阳投运
中新网德阳8月25日电(杜成 李筱琛王琨)25日上午,在位于四川德阳市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汽轮机”)叶片加工数字化车间里,随着一键启动,AGV小车、机器人、数控加工中心等一系列智能设备在数据驱动下智慧运行,标志着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首条黑灯产线正式投运。据悉,这里也是2022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展示的示范应用场景。
24小时无人干预连续加工,毫秒级精准定位,40秒内智慧供料,加工精度达0.03毫米,质量合格率达99%,人均效率提升650%……一个个惊人的数据正在这个车间里被不断刷新。
据介绍,自2021年12月启动建设,东方汽轮机仅用了8个月时间就全面建成了这个超级智慧工厂,实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层次地融合。无人车间中的压气机叶片生产线,是目前国内唯一、全球领先的叶片加工黑灯产线G、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机器视觉等先进数字技术大范围的应用于此。该项目建成后,整个产线%。
据悉,在这个超级智慧工厂中,制造加工出了诸多大国重器的“中国芯”。“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其中压气机叶片是最为关键的核心部件,它的制造精度要求极高,堪称‘明珠上的钻石’。”东方汽轮机相关负责人透露,这样世界级高精度的叶片,就是在无人车间黑灯产线加工而成。
黑灯产线,也称为智慧产线,无人干预便能全自动运转。“该叶片黑灯产线包括一条F级黑灯产线和一条J型黑灯产线,以数据驱动智能物流配送、机器人协同、自适应加工、在线检测,实现了产线集群数字控制新模式。”该负责的人介绍,其产出的叶片大范围的应用于F级和J型重型燃气轮机,特别是J型黑灯产线燃机叶片的加工精度直接升至0.03毫米,相当于一张A4纸厚度的1/3,达到世界顶级水平。
据介绍,东方汽轮机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机G50商用机的压气机叶片,已经在黑灯产线高精度加工完成,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而两年前,这样的叶片设计和制造都还需要依赖进口。
据了解,在这个超级智慧工厂的叶片加工无人车间里,通过全流程技术革命,全面实现了柔性集群控制、多系统自主交互识别、多源异构数据实时分析。整一个流程不仅有黑灯产线,还汇聚了数字孪生、智慧仓储物流、生产数据中心等多个智慧单元,满满的“黑科技”保证了全流程24小时智慧运行,创造了高端能源装备行业的“四个首次”:从而首次实现叶片加工设施大规模集群控制、首次实现数字孪生技术大规模应用、首次实现叶片加工智能转运和首次实现全价值链数据驱动。
叶片加工产线上虽没生产工人,但是在车间的“智慧大脑”——生产数据中心,管理人员正在实时地监测生产数据,准确地掌握车间运转情况,在工位上就高效完成了全车间的生产调度。海量数据实时采集、智能分析不仅应用在叶片无人车间,还连接至公司数字集控中心,驱动生产制造数字管理,实现从数字订单、产品设计、生产计划调度、物料管理、制造执行监控到质量管控的全价值链数据驱动。
据东方汽轮机相关负责的人介绍,2021年12月公司大型关键设备实现少人无人值守,2021年12月实现基于5G技术的焊接设备数据实时采集实现焊接过程精准溯源,今年3月自主开发“智云创源”智慧平台,完成5家电厂、10台机组部署;今年4月开发实践汽轮机数字总装技术,应用于9台机组,开启总装新纪元;今年8月建成国内首条叶片加工黑灯产线……其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产品技术,给汽轮机机组装上“智慧大脑”,实现了在线实时监测、故障诊断与预警、一键智慧启停等功能,为国内外用户更好的提供智慧产品。(完)
大数据、人工智能(AI)和大模型的融合发展,将激活科学研究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帮助破解更多科学密码。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科学家开展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表明,使用生物疗法能控制哮喘重症。
《自然·电子学》12日报告了一种由电子硬件和一个大脑类器官组成的混合计算系统,可执行如语音识别和非线性方程预测等任务。
(记者刘志强、常钦、郁静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今年,在自然灾害多发频发情况下,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功不可没。减“单”增“双”,湖南省湘乡市棋梓镇普安村农民田学文说:“单季稻改成双季稻,早稻集中育秧每亩补贴100元,流转的2000多亩田多种了一季,增收20万元左右。
近日,AI与数字化的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青年学者、中山大学教授黄凯团队研究开发出一款高度仿生的老鼠机器人NeRmo,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机器人》。这款机器人的核心创新在于其柔性脊柱的水平摆动设计,大幅度的提高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和效率。
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据介绍,2023年,全国夏粮产量为2923亿斤,比上年减少25亿斤,下降0.8%;早稻产量为566.7亿斤,比上年增加4.3亿斤,增长0.8%。
“海上风电是清洁能源建设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风能产业的科技制高点。”他建议,加强海上风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关键共性技术标准,通过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快速发展的5G、人工智能等技术,是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创新引擎,亦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的重要抓手。这些数字都表明,中国将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与世界各国共享科学技术创新带来的福祉。
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储存环最后一台磁铁12月11日安装就位,标志着HEPS储存环主体设施安装闭环。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12月11日,工作人员安装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加速器储存环线
针对当前呼吸道疾病,特别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形势,国家卫健委10日就冬季呼吸道疾病防治有关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
近日,我国航天两大集团公司党组机关报《中国航天报》推出“为建设航天强国不懈奋斗”系列评论,在其中一篇评论中提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标SpaceX,集团公司在发展理念上、科研生产模式上、关键核心技术上、质量效率效益上存在很明显差距和不足,整体上大而不强、大而不优”。
12月9日,记者从东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野大麦种子人工扩繁基地喜获丰收。这标志着“野大麦种子扩繁与退化盐碱草地生态修复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达到预期目标。
记者12月8日获悉,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为磊教授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在海洋生物碳泵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研究人员介绍,此前,对海洋生物碳泵的直接观测主要利用沉积物采集器,数据极为稀少。
美国两个科研团队在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分别刊文称,他们首次让单个的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科学家已实现多个光量子比特超纠缠态的实验制备,让单个分子处于量子纠缠状态,有望为量子信息技术探讨研究带来新启发。
“我将以当选院士为新起点,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倍加珍惜院士荣誉称号。过去三年,李殿中组织包括中国科学院7家研究机构在内的40余家行业单位和优势力量,成功突破高端轴承“卡脖子”技术难题。
只需牵住“狗绳”,报一声想去的区域,智能电子导盲犬“小西”便会缓缓启动,为视障人士带路;打开一些地图类App,选择无障碍模式,界面就会显示出沿途无障碍公共卫生间的位置和通过无障碍电梯上天桥的提示……一大批“黑科技”命中残障人士的生活痛点,帮他们开启无障碍生活。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迫切地需要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从清华大学获悉,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简称“锦屏大设施”)土建公用工程已完工,具备实验条件。首批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0个实验项目组进驻开展科学实验。这标志着世界最深、最大的极深地下实验室正式投入科学运行。
上一篇: 走进叶片加工数字化车间 探秘“争气机”核心部件生产过程
下一篇: 螺旋输送机叶片成型工艺